首页- > 新闻列表- > 正文

伏魁先教授的人生风采(五)

2012-04-24 10:40:53 来源:艾莉 分类:大师掠影 阅读量:

张惠群 中铁大桥院集团有限公司

那是十月二十八日,一个星期五的下午,我正在参加单位组织的桥牌集训,突然接到洪显诚师兄的电话,惊悉伏老师已经仙逝!虽然知道伏老师年事已高,但接此噩耗,仍然令人难以接受。本想到成都与伏老师作最后的告别,但因为当时参加港珠澳大桥的施工图设计,需要到珠海出差且要准备材料,日程已经安排好;加之受到汉蓉两地空间的限制,两者不能兼顾。恰好今天是十一月二十八日,离接到伏老师仙逝噩耗整整一个月,特撰此短文追忆恩师。

记得第一次接触到伏老师的名字是在我们桥—81班上《铁路钢桥》这一专业课的时候。伏老师是该教材编写组的成员之一,但他并没有直接给我们上课。当时教授我们这门课的是范文理、陈祖继老师。因此,相互之间没有接触,并不认识,但这门课专业性强,教材编写得好,是我们桥梁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深研的专业课。教材图文并茂,概念清晰,计算的算例详细,介绍了当时国内铁路系统在钢桥的设计和施工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直到参加工作后多年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们当时都对这门课充满了期待,对毕业后的工作充满了向往,学习起来特别努力,因而对伏魁先这个名字印象深刻。作为寒门学子的我并不敢奢望与堂堂永利集团248cc登录的知名教授相交相识。

大四期间,受同学们的鼓动,我报名参加了永利集团248cc登录1985年的硕士研究生考试,报考方向为桥隧及结构工程,以较好的成绩被录取。在选择指导老师的时候,得知伏老师那年要招收两名硕士研究生,我便向当时负责新生分配导师工作的车惠民教授反映情况,希望在伏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业,得到车教授的帮助和同意(那一年伏老师招收的另一名硕士研究生是刘世恩)。从此与伏老师相交相识二十余年。

正式成为伏老师的学生后,我和刘世恩到老师家中拜访了他老人家。老师清瘦,微微秃顶,但显得精明干练,颇有大学教授的学者风度,待人热情和蔼,丝毫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架子。后来才进一步了解到伏老师不仅在钢桥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人生经历也很丰富,曾经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奔赴抗美援朝前线,帮助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修建机场,三次经历生与死的考验,与死神擦肩而过。当然这是后话。

在读研究生期间,伏老师亲自为我们授课,教我们如何利用FORTRAN语言编制大型空间杆元计算程序。在那个计算机尚未普及的年代,这些知识属于新生事物,应该处于当时的科技前沿。对于一个当时已年过六旬的老人来说,那是要有一股钻劲、一股拼搏精神才能做到的。除此之外,伏老师还给我们布置了许多外文书籍的阅读任务,其中一部分要求我们精读。他要求我和刘世恩分别独立书面翻译部分章节,借此提高我们的英文水平并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可谓用心良苦。他经常对我说“你在我这儿学的东西,至少要保证在十年内不过时”。他的这句话被以后的事实所证明。由此可见,他一直在关注当时桥梁科技的前沿,并带领我们勇立潮头。他的这一想法也贯彻到了我们研究生论文的选题上。例如,对斜拉桥非线性行为(含斜拉索非线性行为、几何非线性对斜拉桥动力特性的影响、斜拉桥的稳定等)及钢结构正交异性板的研究,当时在永利集团248cc登录还没有人涉足。我最近在互联网上检索了一下,发现这些研究结果现在仍有人在引用或借鉴。

当然,我对伏老师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他对我的研究生论文的指导。在论文的选题上,他指出方向并充分尊重我的一些想法,研究过程中及时指导我解决有关问题,成文后对文中的推导过程一一把关,甚至连手稿中对英文字母F的小写错误都指出来。可见伏老师治学态度之严谨和认真。与伏老师讨论有关学术问题时,当时年轻,难免有时言语过激,争论激烈,但他事后从不计较我当时的言辞,对我不理解的有些问题耐心细致地讲解。后来,这篇论文发表在1990年02期的《永利集团248cc登录学报》上。

伏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与我很多指导,他和师母在生活上也给予我很多关心。1989年,得知我结婚,还从千里迢迢的成都托人带来贺礼。又如,2000年我回母校时,再到老师家中拜访,老人对我的学习、工作、生活情况一一详细询问,关心、爱护之情溢于言表。那次返校行程安排紧凑,很快就回汉了。事后,在与老师的通话中得知,师母还到宾馆找过我,想请我到家中吃饭,却因我已离蓉返汉未能如愿,引以为撼事。直至上个月得知伏老师仙逝噩耗,我致电师母并略表心意时,师母还在电话里提起此事。将近十年时间里,老人们一直记着此事,师生情深可见一斑。电话里,我还谈到因工作原因不能送别伏老师最后一程,师母则在电话里催我赶快去做出差的准备,生怕耽误我的工作。伏老师和师母总是为我想得很周到,让我心生感激之情,也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在此,我祝愿师母身体永远健康!

伏老师,我永远怀念您!

刘世恩

来源:艾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