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国奖专访】“将科研进行到底”——专访2017年博士国奖获得者刘浩

2017-10-29 19:41:20 来源:永利集团248cc登录 分类:学生天地 阅读量:

10月27日下午三点半,我到了高速铁路线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门口,一个小兄弟出来把我领到一间会议室,他自称刘浩学长的师弟,说刘师兄还在忙实验的事儿一会就到。两分钟后,随着脚步声临近,我逐渐看清这位翘首已久的“铁路人”。他长得很魁梧,国字脸,眼睛坚毅而有光,嘴角始终带着一抹温和的笑容,使人觉得粗犷又内敛。

刘浩,永利集团248cc登录2014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速、重载铁路轨道结构及其动力学,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2篇,其中SCI检索2篇,EI检索7篇,国家级发明专利一项,博士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之一,也即是笔者今日的采访对象。

谈及获得国奖的感受,他坦白到,意料之中,又荣幸之至。“博四了啊,我已经站在博士的尾巴上了,积累了几年,该到了丰收的季节了。”他憨笑。四年磨砺,厚积薄发。但实际上,这已不是他第一次拿国奖了,早在研究生阶段,他就获得过此殊荣,或许正因为如此,他比大多数人少了一丝浮躁,多了一份坦然。

“刚进研一那会,我觉得研究生生活超爽的,每天可以和同学打打球,搞搞学术,吃了饭绕着镜湖逛一圈,周末还能搓两圈麻将。” 刘浩回忆时眼睛都在笑,弯成月亮。刘浩说,他并不喜欢把每天要做什么制定好,然后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他也不是一开始就决定读博的,而是在这个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逐渐爱上了这片土地,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他说他很喜欢电影《疯狂的石头》里面一句台词:“干一行,爱一行”。既然选择了这一行,那就得干出个人样来!是的,刘浩一直在身体力行地诠释着这句话。他几乎每天都要去实验室,按他自己的话说哪天不去了反而发慌。刘浩的动手实践能力极强,一个项目从方案设计到实验完成,他做起来得心应手,而这背后的无数次的尝试、失败和艰辛也是不言而喻的。

诚然,再优秀的人都会经历低谷期,刘浩也不例外。他说曾拿到一个分配下来的任务不知道如何下手,找不到切入点,一个人在实验室愁了好几天,在那段煎熬的日子里,心中仿佛压着一块石头,让人喘不上气。一个工人见状,便安慰道“小刘啊,没事,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句话之于刘浩犹如寒冬里的一把火炬,让他重新燃起了斗志。“现在想来,当时遇到的问题根本就不算什么。”刘浩轻笑,摇了摇头。在这位90年大男孩的眼中,我看见了有一闪而过的辛酸,有释怀,但更多的是风雨过后沉淀下来的底气。

谈及发表的论文,他说,刚开始也是初出牛犊不怕虎,自己觉得可以就寄过去了,结局当然是无一例外被毙。吸取经验教训之后,他阅读大量优质的国内外文献、专著,对比学习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努力去寻找自己感兴趣并且觉得可以有创新的点,然后work on it,day by day.最后,终于有了这硕果累累的成果。他说,没有百分百命中率的论文,有的只是别人看不到的成山的书籍、密密麻麻的草稿、和一台深夜还亮着的电脑。在采访的过程中,刘浩反复强调思维方式四个字,他觉得读博最大的改变就是思维方式的转变。看待事物的角度,从原来单一且局限变得多维而发散,读博这几年,收获的不仅仅是学历。刘浩说,他有继续深造的打算,可能会再读个博士后,他说:“都走到这儿了,我始终觉得不继续走下去都对不起我自己,可要是真继续读下去我也算是把终身都奉献给科研事业了,不亏。”他的眼神坚定而有光。“还是会留在交大,继续跟着我的导师干。”刘浩笃定地说。大概,扎根西交,是每个土木人心中一个美好的愿景吧!兴趣即信仰,从一而终,多好。

刘浩说他很欣赏一个人物——《水浒传》里的鲁智深,喜欢他的粗中有细,潇洒不羁。在笔者看来,刘浩就是这样一个在科研的道路上苦中作乐、将潇洒进行到底的苦行者。

临走的时候,在楼梯口我问他:“现在还打球吗?”,“怎么不打,不过少得多,手头的事儿太多了啊,大概是人也变懒了吧,哈哈!”刘师兄不好意思地笑了。毕竟,不能再是刚入校时那个满腔热血付诸球场的少年了。

下午四点半的太阳温暖而不燥热,恰到好处。刘浩看向窗外若有所思,阳光洒落在他的侧脸蔓延开来,光阴交替中,我仿佛看见了,那个头顶骄阳俯首轨道倔强地挥洒着汗水的“铁路人”。

文字:鲜晴羽 摄影:王泓颖 编辑:杨翠平

来源:永利集团248cc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