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木要闻- > 正文

沉痛悼念车惠民教授

2020-03-29 09:29:45 来源:(永利集团248cc登录桥梁工程系) 分类:土木前沿展示 阅读量:

1585445266228090940.jpg

永利集团248cc登录资深教授,桥梁及结构工程专家车惠民先生,因病不幸于2020年3月27日6时6分在成都逝世,享年98岁。

车惠民教授1922年4月3日(农历三月初七)出生于江西省金溪县浒湾镇黄坊村。车先生小时候在黄坊村举林小学读书, 1935年考入江西省抚州市省立临川中心小学念高小。1937年毕业后赴省城南昌考中学,被江西省立南昌第一中学录取。报到后初中一年级即迁奉新,一年后迁崇仁,一年后再迁广昌驿前,高中时学校又迁广昌赤水(原名白水)镇。中学六年搬了四个地方,都是小县城和偏僻村镇,往返大都是步行或者坐竹排,偶尔也能搭上一段汽车,生活虽然非常艰苦,但同学们都很认真学习,老师虽然清贫,也都认真教书。从那时起,车惠民意识到国难当头,只有发奋图强,走科学救国之路。1942年夏,日军突然进犯赣东,他的绝大多数同学与家乡失去了联系,经济来源被切断。当时该校的校长吴自强先生提出,艰苦奋斗,有饭大家吃,于是组织同学们上山砍柴,食堂开始定量供应粮食,渡过了难关。这是一段令车惠民认为很值得回忆的经历。

1943年高中毕业后,车惠民被学校保送到交通大学贵州分校(现为永利集团248cc登录)土木工程系学习。在贵州福泉(原平越)县学习一年半后,又因日寇侵犯,随学校搬迁到四川省璧山县丁家坳镇继续学习。1945年抗战胜利,1946年暑期随学校大队经四川、陕西、河南、江苏各省,在上海搭开滦煤船至秦皇岛,再乘火车到唐山,1947年毕业,取得唐山工学院学士学位。他大学四年是在学习、逃难、学习、搬迁、学习的艰苦环境中渡过的,直到大四回到唐山才用上电灯,伙食也是回到唐山后才略有改善。生活虽然艰苦,学习也很紧张,但师生们的精神状态很好,从此也使车惠民养成了艰苦朴实,努力向上,不图虚名的作风。

大学毕业后,车惠民被分配到南京市工务局结构股从事桥梁和房屋建筑方面的工作,后又在中学任教数理方面的课程两年。1951年回母校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土木系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曾任永利集团248cc登录结构工程研究所桥梁研究室主任。1984年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指导教师。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0年获从事高校科技工作四十年荣誉证书,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19年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他曾兼任《土木工程学报》和《永利集团248cc登录学报》编委,铁道工程、桥梁工程专业教材编委会委员,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委员会委员,《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建议》编委,《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桥梁工程卷编委,九三学社四川省委直属永利集团248cc登录支社主任委员等职。

1585445319500065799.jpg

2005年5月车教授与来校访问的方秦汉院士及同事们合影

1585445343059009680.jpg

2016年校庆期间车教授与返校参加活动的研究生合影

我国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研究的先驱之一

自1951年回母校任教以来,车惠民教授长期从事混凝土结构和桥梁工程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除讲授有关课程和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各教学环节外,1958年曾带桥梁1958届学生参加通古、唐承等铁路的勘测设计工作,1959年曾带桥梁1959届学生10余人参加长江三大桥的初步设计工作。“文革”后期参加过现场教学数次。1972年参加铁路桥梁设计规范的修订工作,参与编写其中有关预应力混凝土部分的条文和解释。

从1956年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开始,车先生即从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研究,是我国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研究的先驱之一,当初发表了数篇关于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梁和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后又参加联合系桥和铁路桥梁设计中采用极限状态设计理论的研究工作,并发表了相关论文。

“文化大革命”后,学校积极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万象更新。1981年,他主持预应力混凝土梁抗剪强度的试验研究工作,当时试验梁在成都铁二局103厂加工,运到峨眉试验,条件比较困难,但在他的领导下,课题组团结合作、积极努力,很好地完成了科研任务。为了便于在校内自行制造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在他的倡导和努力下,1983年在峨眉永利集团248cc登录工程结构试验室(现为结构工程试验中心)成立了构件制造车间,由他聘请并亲自陪同成都铁二局103厂的技术人员到校传授预应力施工技术,为日后学校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制造奠定了基础。

1977—1978年,他参加铁二院和铁二局等单位组织的茅岭江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设计研究工作,后因设计施工单位变更,未能实现。1985年,他主持深圳市内高架桥铁路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板梁模型的疲劳试验研究工作。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当时是一项新技术,它突破了传统的“全”预应力混凝土设计理念,得以在广阔的范围内根据需要选择合理的预应力度,以满足工程结构的需要。他所主持的研究项目,系根据深圳市铁路高架桥应最大限度地降低梁高的要求,以争取立交道口的最大净空,该桥为我国铁路桥梁建设中首次采用部分预应力混凝土。他对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和连续梁进行了试验研究,验证了设计的可靠性,为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在铁路桥梁建设中的推广应用起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1988年5月,该项目研究成果通过鉴定,论文《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板梁的疲劳试验》获1987年中国铁道学会优秀论文奖。“大中跨度部分预应力混凝土(PPC)铁路连续梁的研究”课题成果于1999年获铁道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现代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与计算理论及应用”课题成果于2000年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他根据多年教学和科研实践的经验,与教研室其他教授合编的《铁路钢筋混凝土桥》(上、下册),1983年获铁道部优秀教材一等奖,1987年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

重视基础理论研究 服务国家发展需求

国家恢复研究生培养工作后,大大增强了科研力量。车惠民教授结合研究生的培养,主持了多项国家教委博士学科点科研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关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和桥梁工程方面的项目,同时讲授混凝土结构理论方面的相关课程。

改革开放后,他领导课题组科研团队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

1、混凝土结构抗剪性能。混凝土梁的抗剪性能是一个十分复杂、难度很大的问题,国际上并没有很好解决。八十年代初,科研团队完成了44片钢筋混凝土和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剪性能试验,重点研究了移动荷载和重复荷载对抗剪性能的影响,他指导研究生完成了6篇学位论文。1986年,团队完成了21片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约束梁的抗剪试验。在试验研究中,根据18片在移动荷载作用下部分预应力混凝土T梁的抗剪试验,提出了考虑初始斜裂缝影响的抗剪强度计算公式;根据部分预应力混凝土T梁的疲劳抗剪性能试验,提出了适用于RC、PPC梁基于可靠性的斜截面疲劳强度和疲劳抗裂的验算方法;在国内首次进行了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约束梁的抗剪试验,提出了PPC箱形约束梁的抗剪强度和抗裂性的计算公式,项目成果于1992年通过铁道部鉴定,鉴定委员会评价为“课题研究成果在总体上属国内领先,达到国际水平”,其中,移动荷载对RC、PPC梁抗剪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PPC约束箱梁及具有弯筋的PPCT梁在疲劳荷载作用下抗剪性能的试验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论文《T形截面预应力混凝土梁抗剪强度的试验研究》,1985年获全路高校优秀论文一等奖。

2、混凝土结构疲劳性能。结合研究生的培养和有关铁路桥梁设计规范修订的科研项目,1983年,车先生着手研究混凝土结构的疲劳问题,为新编《铁路桥跨结构设计规范》中有关条文提供了理论依据。他多年的研究成果已纳入专著《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理论、设计、工程实践》的第三章“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抗剪设计”和第四章“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疲劳”(1992年2月,永利集团248cc登录出版社)。在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疲劳研究方面,先后完成了62片混凝土梁的常幅疲劳荷载试验和18片梁的变幅疲劳荷载试验,39片部分预应力混凝土T梁、箱梁及板梁的疲劳试验,对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在重复荷载作用下的结构行为做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了有关疲劳强度、裂缝控制和刚度等的设计计算方法,并开展了混凝土疲劳寿命概率分布的研究工作。

3、混凝土箱梁复合受力性能。在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复合受力结构行为方面,完成了6片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在复合受力下的结构行为试验,10片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在扭弯组合作用下的结构行为试验;研究了预应力度对结构行为的影响,箱梁开裂机理、应力重分布、塑性铰、极限荷载、极限变形能力和软化特征等,所指导的博士论文发展了板壳组合单元的非线性分析程序。

4、混凝土本构行为。结合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课题,指导研究生完成了173块混凝土板式试件在单调、循环及非比例加载路径下的本构行为试验和10片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在位移控制加载下的试验研究,所指导的博士论文提出了双轴应力状态下混凝土强度准则和本构关系的计算公式,以及预测混凝土应力—应变全曲线的内时损伤本构模型,以及预测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荷载—挠度全过程曲线的计算公式。此外,还完成了60个有切口和无切口混凝土梁的单调和循环三点弯试验,分析了构件尺寸和材料强度对混凝土断裂能Gf的影响。

5、既有混凝土结构性能评估。在既有混凝土桥梁的承载能力、耐久性评估方面,指导研究生进行了18片模型梁的静力和动力试验,其中,进行了12片在弯曲区域模拟损伤的RC梁的静力与疲劳试验,研究了结构中常见的损伤对其正截面受力行为的影响,分析了影响既有RC桥梁承载力的各项因素和损伤状况,提出了既有RC桥梁正截面强度的评定方法;开展了损伤桥梁斜截面受力行为的研究,进行了6片在剪切区域模拟损伤的模型梁的静力破坏试验,研究了钢筋混凝土梁剪切区域存在的损伤对其抗剪强度的降低作用和损伤梁的传力机理和结构行为,提出了既有RC桥梁的静力和疲劳抗剪强度以及斜截面疲劳剩余寿命的评估方法;对既有桥梁上部结构的损伤情况开展调查分析,并参加了沈阳铁路局一座已发生损伤的运营桥梁的静、动载试验研究,探讨了既有铁路混凝土梁可靠性评估和寿命预测的方法。此外,指导博士生对郑州铁路局、成都铁路局铁路运营线上30座RC桥梁开展现场调查,并结合我国铁路部门对有关桥梁病害报告的相关数据,研究了混凝土碳化速度系数的随机特性,并推证了该系数的概率分布形态,提出了既有桥梁的耐久性评估方法。

6、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行为。在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研究方面,结合铁道部科技司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完成了4片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梁(其中2根为连续梁)静力性能和疲劳性能的模型试验、预应力钢索和剪力连接件的疲劳试验,研究了这种桥梁结构的应力、应变发展变化规律和破坏形态,以及连接件类型、混凝土强度和配筋方式对连接件静力强度和疲劳强度的影响规律,同时研究了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梁桥的非线性有限元计算方法。此外,还指导研究生开展了铁路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梁桥的结构设计原理研究,提出了该桥型的设计步骤和方法,结合铁路桥规,探讨了适用于高速铁路,跨度为120m四种桁高的双线预应力钢—混凝土上承式组合桁架桥的设计。

除上述外,针对现代城市桥梁的发展特点及桥梁加固工程的需要,指导博士生开展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异形板和用玻璃钢加固混凝土梁等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指导研究生完成了两篇博士学位论文。

教书育人楷模 大师风范永存

车惠民教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工程教育家和老一辈科学家,对事业孜孜以求,学术造诣深厚,他的勤奋好学给其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每次学生们登门求教,他都在伏案工作,案头摆放着最新专业书籍或专业科技文献,对学生的疑问耐心解惑,循循善诱,使学生满意而归,他对自己指导的学生是这样,对其他教授指导的学生亦如此,他平易近人,学生们常说,车教授为人谦和,在他面前没有拘谨,学术问题可以毫无保留地与他讨论。他学风严谨,教学科研工作非常认真,他的为人风范受到学生和同事们的交口称赞,并将得到学生们的传承。

车惠民教授从教50余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长期开展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为我国的混凝土桥梁及结构工程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的逝世是永利官网桥梁工程学科的重大损失,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为桥梁工程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而努力工作。

车惠民教授安息吧!

来源:(永利集团248cc登录桥梁工程系)